微山湖上的好信使

王喆宁 袁威2023-10-27来源:中国邮政报

王少朋在湖上运送邮件。

王少朋在投递邮件。

  王少朋,1983年出生,是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邮政分公司南阳支局的一名邮递员,2022年被授予山东省五一劳动奖章。 

  这天一大早,一个背着绿色邮包的人,正在南阳支局里低头分拣、清点当天需要投递的报刊、包裹。之后,他马不停蹄地将东西放在门口的摩托车上,驶向停靠着邮政船的码头…… 

  他就是王少朋,是南阳镇的一名“湖上邮递员”。从2007年开始,他几乎每天都要在湖上行船,负责合并后的振兴村、渡口村、王苏白村和建闸村4个行政村的党报党刊及信件、快递包裹等邮件的投送。 

  不同于普通的陆上投递,王少朋需要频繁更换交通工具——摩托车、船、三轮车,每天往返六十多公里,一天花五六个小时在湖上,投递3500多位村民的报刊、包裹……如今,他已经走过30多万公里的水路。“岛上的村民基本是留守的老人和上学的小孩,平时也很少出岛。青年人都在外面务工或做生意。”王少朋说,“只要村里还有村民在,我就会一直坚持下去。” 

  每天走四十多公里水路 

  王少朋所在的南阳支局,位于南阳湖中的南阳岛上。 

  南阳镇是一个岛屿镇。这里四面环水,有京杭大运河穿过。所辖湖面约15万亩,进出都靠船只,下辖的25个行政村分散在湖中自然岛屿上。南阳支局共有3人负责投递,王少朋负责最长的这条水上邮路。特殊的地理条件和交通限制,给投递带来不小的难度,虽然只负责4个行政村,但王少朋每日要走四十多公里的水路。 

  每天早上八点半,王少朋就能到达码头。他把摩托车停在湖边后,再将邮件放到一条红色的小船上。旁边还有一艘较大的绿船,王少朋介绍说,这是以前的交通工具,已经有十几年的历史了,发动机的噪音太大,又过于笨重,一到冬季发动机启动十分困难。虽然这艘船后来被他改成了电动的,但是速度慢还经常会发生故障。于是,在单位的支持下,王少朋开上了现在这条红色小船。 

  行船时,为了掌握方向,王少朋的手一直搭在操纵杆上。漫长的湖上之路,他被太阳晒出一头汗,驾驶时,他只能偶尔看看周围的风景,同其他船上或者岸边的村民打声招呼。从南阳镇到丁楼村不到3公里的距离,他用了20多分钟。 

  下船后,王少朋背上邮包,开始挨家挨户地将各类邮件送到用户手上。结束丁楼村的投递工作后,王少朋又开上三轮车到相邻的其他两村投递。之后再回到码头开船,来回近40分钟,是他投递中最长的一段陆路。 

  “来啦!坐下喝口水!”村党支部书记和王少朋打招呼。 

  “不了!这就走了。”王少朋晃了晃手中的报刊,道了声再见,就又返回船上。接下来的几个村子都需要开船前往,从王苏白村到建闸村大约10公里,行船需要一个半小时。“时间都花在了路上。”王少朋无奈地说。 

  在船上坐久了,王少朋就站起来活动一下身体,等到达最后一站,通常已经是下午了。以前王少朋都会在船上吃午饭,比如烧饼、咸鸭蛋或方便面。“后来不愿意带了,冬天到中午,饭也凉了,索性下午回南阳镇后再吃热乎的。”王少朋说。 

  因录取通知书与邮政结缘 

  王少朋是土生土长的南阳镇人。在成为邮递员前,从事过不同的工作,当过建筑工人,也收过电费。谈及为什么成为邮政人,他笑着说:“小时候,村里有人等大学录取通知书。邮递员背着包骑着车子,把邮件送到时,村民那种高兴,让我觉得这个职业很光荣,我很向往。” 

  2007年,王少朋成为南阳镇的一名邮递员。虽然从小就习水性,也会开船,但刚接触湖上邮路时,他还是遇到不少问题。 

  因为水路危险且条件艰苦,这一岗位来来去去换了好多人。王少朋初来时,也需要手动开船,遇到寒冬,有时候几个来回都无法发动。 

  “虽然是南阳人,但以前也很少去周边的村子。”王少朋说。最初投递时,他走过不少弯路。水中没有路标,遇到芦苇荡,他经常会迷失方向,在水上绕来绕去,浪费了不少时间。大约一个月后,他就摸索出了各个村之间最近的水路,也掌握了方向。 

  复杂多变的天气,成为王少朋颇为头疼的问题。夏季多暴雨,虽然他每天都会关注第二天的天气状况,但难免遇到突发情况。 

  一次,王少朋正开着船行驶在湖中,突然狂风大作,他赶紧驾船向旁边的岛停靠。等天气变好后,停靠的船已经被刮到滩涂上了。王少朋只能拿起撑船的竹竿,花了几个小时,才把邮船撬进湖里。 

  2008年,王少朋遇到过一次危险状况。当时,他正驾驶着邮船急行,迎面一艘大船驶来,带起层层巨浪。他来不及躲避,只想着要保护邮件,急忙站起身。正好一阵大风袭来,将没站稳的他掀下了船。他呛了好几口水,等大船驶过,费了好大劲才爬上船,浑身也湿透了。他顾不上后怕,又赶紧继续开船去村里投递。“这几年政府有规定,四级以上的风都不能行船,所以很少遇到大风了。”王少朋说。 

  虽然夏天阳光暴晒,也经常遇到风雨,但对于王少朋来说,最难熬的还是冬天。冬天湖上的风能把人“穿透”,穿多少层衣服都没用。每到寒冬,他都会穿上保暖秋衣、外衣等,再戴上手套。即使如此,在湖上待久了,他还是会被冻僵。 

  冬天湖上经常起雾,行船更难。在陆地上,周围建筑物多,容易分辨位置,但在湖上白茫茫一片,根本找不到方向。遇到雾气,他一般会摸索着慢慢行驶,实在看不清的时候,只能把船停在湖上,等雾散去。 

  如今,王少朋坚守岗位十几年,早已对每个村子所需报刊的数量烂熟于心,分拣邮件时也不再需要分发表。 

  成为村民最期盼的人 

  投递时间久了,王少朋成为村民每日最期盼的人。前些年,网购还没有普及,他经常帮助村民从外面买些日常用品,甚至柴米油盐等。“最多一天送过近100件。”他说。 

  龚家村有一位腿脚不便的老人,王少朋总帮他从镇上买些物品,还会帮忙交水费、电话费等。如今,老人喜欢从网上买些种子,也经常通过王少朋将快递带进村里。 

  丁楼村一位退休的村党支部书记说:“少朋能始终如一,坚持做好这件事,真的很不容易。有时候下很大的雨,他还是会在村里出现。”一次下暴雨,王少朋的电动车没有充上电,停在了半路,只好打电话找村党支部书记来帮忙。 

  村民对王少朋的信任,来源于他对工作的认真态度。他也因此成为村民心中的信使。村里年轻人都外出务工,有时候送邮件时,王少朋找不到人,电话也打不通。每当这时,他都会先联系村党支部书记,尝试送到收件人的家人那里。还是找不到人的话,他会发动大家帮忙。 

  2020年,王少朋去距离较远的王苏白村,给一名高中毕业生送大学录取通知书。因为全家人都搬出了村子,他只能拨打电话,但总没人接。为了不影响孩子上学,他坚持每天用各种方式联系,终于在几天后找到了高中生的父母。 

  新冠疫情期间,王少朋更是成为这些村子与外界交流的重要途径。他每天都会从镇上运送物资到村里,顺便将疫情信息和防疫知识宣传给村民。一些村民需要口罩,他也会帮忙购买。 

  近几年,山东邮政一直在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,帮助村民销售农产品。因此,王少朋也经常帮助村民,把农产品带出去。他在村民家里看到品质好、价格便宜的菱角,会建议他们通过邮政电商渠道卖出去,帮助不少村民解决了农产品难卖的问题。 

  对这些村民来说,王少朋送来的不仅是邮件,更寄托着3500多位村民对他的信任和对美好生活的信心。 

  “最开始干这一行,觉得和我想象中的不一样,也有过打退堂鼓的时候。但送着送着我发现,这些邮件不是普通的东西,更代表在外务工的子女对家里老人的一种关怀,想到每天有3500多口人等我送邮件,就慢慢坚持到现在。何况我是一名共产党员。”王少朋说。 

  普遍服务是国家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,是党和国家赋予邮政企业的神圣使命。作为邮政企业最基层的邮递员代表,王少朋用实际行动践行着“人民邮政为人民”的初心使命,他的努力让一方百姓享受到了“迅速、准确、安全、方便”的邮政服务。